2022-9-2
主观概率可以理解为一种心态或倾向性。比如对事件:
A= {下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会上涨}
不同的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信,把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给出一个0~1之间的数值,反映了对这一情况的主观估计或预测,称为主观概率。其结果是有的投资者会据此进行是否做多的决策。
前段时间,论坛上大家讨论“不预测,只应对”的说法,大抵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根据主观概率进行价格涨跌的预测来进行投资决策,而只根据事先制定的交易计划去应对市场出现的价格变化。而这个事先制定交易计划的过程,仍涉及到投资策略对于整体胜率和赔率的预测,而这个预测至少应该是主观的成分比较小的,表现在有些可能是基于公认的客观理由,也可能是不那么客观的基于过去的统计的结果。
主观概率不是概率论这门学科研究的范畴,且陈希孺院士在教材中也表示说不清楚这个问题该如何去理解,但表示也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书中提出了三点理由:
1.这个概念有广泛的生活基础。不同的人很少能在“客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2.这可能反映认识主体的一种倾向性,而有其社会意义。
3.对于不同的人,这个数值大小要相对于后果去做衡量。适合于某人风险较小的决策可能不适用于另一个人。大家的损失厌恶程度不同。
对于主观概率的价值,我过去曾经研究过分析师一致性预期,也有很多论文实证研究过这件事。一个个体的主观预测,可能作用确实不大。但达到一定数量的群体对一个事件的预测形成的一致性预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曾在一个研究课题中用过各种机器学习和集成学习的模型,试图在预测上市公司业绩(EPS)这件事上战胜分析师一致性预测,结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预测的人越多,无论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最终的结果都是趋向于更精确。这个现象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理论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讨论下。
今天把江苏银行又换了一半到苏银转债。上回大概是5%~8%溢价率换到正股上的,今天3%左右又换到转债上,换的这部分赚了2%~5%左右。
2022-09-02 15:55 来自北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