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1

Medius tutissimus ibis

我们经常听到这个世界上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过去我也曾经创过业,最终以失败告终。可能是过于保守,也曾经和一些做的小而美的公司老板聊过,他们养活自己的团队没问题,且都活得很滋润,但由于公司战略相对保守,最终没有在红利期借助资本快速扩张占领份额,最终反而被竞争对手超越,从言语中也有一些悔意。相信大家看到的那些行业内成功的公司,或是身边暴富的人,大多应该是属于偏执的类型,对于自己认定的事,倾家荡产破釜沉舟也要上,看准了的方向,就最大力的融资尽可能的上杠杆,短期内做到极致。当然这样做的人我相信是不少的,最后看成功的比例仍然是少数,只是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大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吧。

而坚守中庸之道的创业者,他们总是一步步把稳扎稳打,秉持着日积跬步足以行千里的信念,想着慢慢把公司做大做强。不过大多数行业,确很难有他们生存的空间,比如马太效应最强的互联网行业,做不到行业老大老二,可能就很难持续生存。

但也有一些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处于极端杠杆下的企业就会第一批倒下,然后倒次极端的,不管之前是多么风光无限,行业翘楚。而奉行中庸之道的却能挺到最后,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上过各种榜,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却能踏过偏执们者的尸体继续前行。

所以,我想是中庸还是偏执,跟所处的行业还是关系密切的,一个马太效应越强的行业,往往只适于偏执狂生存,反之效应没那么强的行业,中庸之道则更为稳妥。而投资行业,我认为是恰恰两种类型的结合,其中资金募集的部分,是属于马太效应较强的,越头部的公募、私募基金肯定越容易募到资,比如一百多家公募基金,上千亿的不到20%,而上万家私募,百亿规模的可能也就区区数百家。而资金管理,也就是投资收益的部分,却是基本没有马太效应的,100亿的规模并不会比100万的规模在收益率上有优势,甚至受制于流动性,大资金更多的只剩劣势导致收益率的下降。

对于所有执着于投资业绩本质的,我认为中庸之道是更稳健的策略。他不会让你的净值大起大落,经常游走于排行榜的榜首或榜尾。我更看重是不是每年能在整体收益率上排在前50%甚至25%,但永远也不会希望排到前1%,更不能容忍投资业绩在任何一年排到后25%。所以,被动投资+股债平衡+主动套利就成了我中庸之道的核心策略,同时我希望把股和债均匀的分散到全市场、全品类上。

只是不知道,如果把中庸做到极致的话,又算不算一种偏执?

2022-06-21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