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我对今年的整体走势是比较悲观的,但悲观归悲观,由于我的投资框架中不含择时,所以也几乎不会基于悲观的情绪做出任何实质上的交易操作。而我能做的,只是无时无刻去寻找市场中的交易机会,对闲置或是变相融资获得的资金进行低风险的投资,尽可能的在熊市的年份把跌幅控制的比市场平均水平要小一些就好了。

年初最早做的半伽马薅羊毛策略,我认为是利用期权权利方支付了权利金作为门票后获得的进场无风险高抛低吸的机会,当然这个高抛低吸是被动的,如果收益覆盖了权利金成本就是利润。支付的权利金越多,高抛低吸的频率理论上也就越高,但是否盈利仍然看天。我之所以去做这个策略,高抛低吸当然是一方面,而且我认为长期做的话,应该高抛低吸的收益跟权利金的支出是差不多,另一方面则是想占期指升水或是贴水的便宜,升水的时候,认沽成本底,贴水的时候,认购成本低。且这个门票本身的价格也会波动,所以这个策略我认为本质是用高抛低吸抵消掉权利金的成本,从而免费获取一个期权权利金的期权,无论市场因为何种原因导致权利金增加,我便可以盈利。当然这个原因可以是波动率的提升,或是供需关系的反转等等。当然,今年的这笔交易最终以失败结束,并未获得超额收益。但目前的升水状态可能又是个不错的实际,有闲置现金仓位的目前仍然是可以去尝试的。

关于股指期货,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普遍的贴水变成了目前基本都处于升水状态,以吃贴水为目的持有期指的估计不少都放弃了或是降低了仓位。我本身是以持有指数为目的作为权益的替代,如果没有期指,我也一样会用全额的资金去持有相应的ETF。所以,对于我来说,期指具备的是一个融资的功能,过去融资的成本为负数,现在除了IM融资成本基本都为正了,这反而是更符合理论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供需回到了平衡,可能过去的繁荣掩盖了假象,不少不计成本利用期指对冲的资金退出了这个市场,又或是过去这种Easy Money被更多人关注,总之目前供需回到了平衡的状态。但是相信未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大幅的贴水仍有可能出现,而大幅的升水又不可能持续,所以对于把期指作为权益替代的朋友们还是很友好的。持有指数这个作为我策略的绝对大头,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由于去年可转债的暴利表现,今年不少资金都涌入了进来,虽然转债也没有亮眼的表现,但相对于指数的大幅回撤还是强不少的。我今年可转债部分仓位从去年年初最高点的80%降到了年初的20%,整体变化也不太大。就是4月份的时候赶上了一趟小市值妖债的尾巴,在4月20日那天一次性无差别的买入了20只110~120元,3个亿以下规模的可转债,不过也就10%左右的仓位。最终历时2个月这20只中有18只都平均赚了20%以上清掉,算是今年一次小规模战役的胜利。而如今,随着交易制度的改革,妖债可能未来销声匿迹了,可转债的波动也会回归正常。但这仍然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品种,只是还需要一些契机把价格再往下打一打。

而同期在科创版指数950点时买的10只小市值、高毛利率的个股,就整体表现一般了,当然其中仍然有2只达到了翻倍的程度,不过后来又跌了回去,大部分都是坐了个过山车。不过我对个股的期望值还是远高于转债的,既然承担了归0的风险,不翻个几倍我也不可能卖掉的,这样才可能在整体上仍然获取不错的收益吧,不过就是需要等一波比较大的行情,显然今年是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

到了下半年,机会是越来越少,7~10月连续4个月的下跌让人窒息,10月底可以算是各种悲观情绪的顶点。今年开始把不少过去低风险投资者的大门都关上了,比如A股打新股这个长期处于不败之地的简单策略,也随着询价机制的改革变成了或然收益,收益率急剧降低。当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出现过,例如2011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和今年类似,中了新股破发的概率也不小,而且那时中签的概率还远大于现在,后来停了1年多,改成市值申购且限制市盈率发行才得以恢复。不过按美股或是港股的情况看,目前这种情况才是正常的。可能过去的那种好日子,随着市场的成长,一去不复返了吧。

最后就是今年的亮点——地产垃圾债。说实话,年初的时候以为去年就是房地产的至暗时刻了,没想到今年10月底~11月初才是。去年时,我的判断是暴雷的地产应该是少数,大多数只是流动性危机而已。回头看我去年底的持仓,也仅仅只有华夏幸福、恒大、阳光城、奥园为主,以及少量的富力、世茂、和融创。当然当时也认为前面的那些应该很难救了,但后面的这些仅仅是流动性危机,恢复的可能性不小。而如今,持仓的主体近20个,民营地产企业在10月底时几乎无一幸存,这个在年初是不敢想的。我年初是为了避免路径依赖,所以决定不在垃圾债这个领域投入增量资金,仅用过去的回款再投资,这样相当于把战线拉长且更均匀了一些,可以在各个价位和各个主体平均的建仓。紫光的回款建仓了一波,清控的回款建仓了一波。最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买的富力债,在10月31日回款刚好就在最合适的抄底时机,悉数买入了碧地、旭辉、远洋、金科,吃到了11月以来政策反转的这一波大肉,算是今年的最高光时刻。今年所有的策略中,也只有垃圾债这部分取得了超预期的收益,这也体现出了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款适合你,既然没有能力去挑选,那么我就全部持有吧。

总之,2022年这样一个年度总算是熬过来了,历史上跟今年比较像的大概就是11年和18年了吧,11年之后仍然调整了2年多,而18年以后马上就反转了。我更愿意相信明年会走出18年以后的那种行情,所以我对明年的期望值会高一些。

2022-12-29 17:03 来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