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参与投资活动的目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以娱乐为目的获得感官上的满足,有的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通过实现稳定的收入以应对生活的开销。但我想,大部分人的初衷仍然是来这个市场上“赚钱”的,或者更精确的说,应该是维持乃至提升自己过去积累的资产的购买力,也就是占有资源的比例。至少我是以此为目的来到这个市场的,所以就需要自己的的认知和行为与这个目的相一致,造成与目的相反结果就是投资真正的风险,这点是很重要的。

有人投资要求“保本”,有人投资要求“抗通胀”,如果在购买力不损失的情况下讨论这两者,需要分情况讨论,就引申出来与投资相关的两个重要维度——长期/短期和通胀/通缩。

如果投资是短期投资,通胀/通缩的影响通常较小,自然要保证购买力不损失的话,“保本”是很重要的,对于短期投资者,他们的低风险资产是现金或是国债类,高风险则是债券或是权益。因为短期资金,随时需要用以投资以外的其他用途。配置这些高风险资产则有可能遭遇流动性的风险或是购买力永久损失的风险。

如果是长期投资,又是在常见的通胀环境下,要保证购买力不损失的话,“抗通胀”是第一要务。所以对于通胀环境下的长期投资者,正好和短期投资者颠倒了过来,他们的低风险资产是股票,中风险是债券,而高风险资产则是现金或是国债类。而我恰好主要的资金是用于长期投资的,自然是在这个视角下进行低中风险的资产配置。

但有一个环境其实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常见,那就是长期投资,又是在通缩的环境下。现金和债券就成了低风险资产,而权益会变成超高风险资产,通缩的比率越大,风险便会呈几何级数增长。我曾在2013年左右参与到了一个高通缩场景下的股票投资市场中,基础货币以较高的通缩率通缩时,几乎所有的股票会逐步走向归零,或者可以说,只要通缩的时间足够长,股票市场应该最终会被完全消灭掉。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什么都别干,拿着现金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要实现维持购买力的投资目的,其核心就是把资金的长/短期按风险偏好和某一市场环境下相应的资产类别匹配上,然后在某一个类别下去做性价比更高的选择。留一定的短期资金,重点配置长期资金,在长期通胀的环境下,就形成了我目前的资产配置。

2023-01-03 17:07 来自北京